關鍵詞 | 甘肅宣德爐,宣德爐如何保養,宣爐,臺灣宣德爐,宣德爐新價格 | 面向地區 | 全國 |
宣德爐,簡稱“宣爐”,是由明宣宗朱瞻基在大明宣德三年參與設計監造的銅香爐。
宣德爐是中國歷史上次運用風磨銅鑄成的銅器,基本形制是敞口、方唇或圓唇,頸矮而細,扁鼓腹。它妙在色,其色內融,從黯淡中發奇光,內腔亦有欣賞和斷代價值,反映了匠心和時代的審美情趣。
歷史考證
宣德爐宣德三年的銅器沒有標準器,回顧一下歷史文獻,宣德三年曾批量鑄爐這一說并沒有被可靠的歷史文獻所記載。宣德三年的銅爐,有兩種傳說:一是官內佛殿失火,金銀銅像都被熔成液體,于是皇帝命令將其鑄成銅爐;二是宣德皇帝收到進貢銅39000斤,于是責成呂震和吳邦佐,參照宋代瓷器款式及《考古圖》和《博古圖錄》,鑄造出3000件(一說為5000件)香爐。
說法一普遍被認為是明末文人杜撰,說法二卻被大多數人所接受。然而說法二的初出典為何處是《宣德彝器圖譜》。盡管此書帶有1428年的序,它的真實性卻有待商議。早在1936年,Paul Pelliot便詳細論證了《宣德彝器圖譜》是后世的偽作。根據Pelliot的考證,早提及此書的是清乾隆時期的杭世駿,他在1776年發表的一系列短文中提到了《宣德彝器譜》一書。同時期,《四庫全書》的編委也見到了和杭世駿所述書名略不同的《宣德鼎彝譜》的文稿。該書分為八章,帶有1428年的序。到了19世紀該書被擴充到20章。在1928年,該書終定名為《宣德彝器圖譜》,應也就是我們如今所看到的版本。盡管該書聲稱宣器器形仿自宋代的《考古圖》和《博古圖錄》,然而從傳世的實物看,很少器物類似《考古圖》和《博古圖錄》所載。
而且,明史中從未提及宣德三年鑄爐這一說。種種跡象表明,《宣德彝器圖譜》可能是晚明的偽作。但同樣不能肯定宣德三年曾批量鑄爐。
成色特質
宣德爐是中國歷史上次運用風磨銅鑄成的銅器。為制作的銅爐,明朝宣德皇帝曾親自督促,這在歷史上實屬少見。宣德爐以色澤為亮點,其色內融。此件宣德爐以黃銅制成,底書“大明宣德年制”楷書款,帶底座。其爐身形制規整,敦厚之中不失靈巧,作為書房陳設頗為雅致。焚香其內,數歷史的厚重感隨香外溢。它通體光素,盡顯銅爐精純美質,銅質精良,入手沉甸。此“宣德爐”來源于紐約佳士得2012年9月紐約洛克菲勒中心拍賣會,流失海外多年,如今漂洋過海重歸祖國懷抱,且品相完好,相當珍貴。
明末清初文人騷客冒襄(董小宛的丈夫),愛好品玩宣德爐,他寫有《宣銅爐歌》及《宣爐歌注》,及《宣銅爐歌為方坦庵先生賦》,“有爐光怪真異絕,肌膩肉好神清和。窄邊蚰耳藏經色,黃云隱躍窮雕磨?!边@是冒襄對宣德爐的描述。
正如《宣銅爐歌》里所歌:“撫今追昔再三嘆,憐汝不異諸銅駝。一爐非小関一代,列圣徳沢相漸摩”,宣銅爐可說是紀錄了明王朝全盛期的歷史見證。另外,從冒襄的《影梅庵憶語》中可以得知,宣銅爐同時也寄托了冒襄對愛妾董小宛的思念之情。對冒襄來說,一個宣銅爐,既勾起了他對明王朝的故國之思,也勾起了他對董小宛的思念之情。
品鑒辨識
不同時期的宣德爐在精度和質量上都有不同側。明爐重韻味,不管是整體或者細部的設計,都耐人尋味。明末清初的爐有拙樸的厚重感。雍正時期的爐線條柔和,而乾隆時的精爐工藝水平達到歷史高點。值得注意的是,宣德爐底款的“德”字心上沒有一橫,當時有“省一德”之稱,經多方查證,也有不省一橫的。
收藏注意
不少收藏者認為宣德爐中含金。有些人認為有些銅爐表面的“雪花金”斑點就是銅質中含金的體現。有些人認為宣德爐若比重超過銅,就一定有金的成分?!把┗ń稹笔且环N色斑,不是銅質中含金,因為就算銅中加入金,煉出的成品也不可能呈金和銅分離的狀態。有些宣德爐比重是比銅大,但這并不足以說明爐中含金,有多種金屬的比重都大于銅,這些爐的鑄造中有可能是加入了其他比重大的金屬。
北京藝海堂藝術品鑒定有限公司成立于2019年11月25日,注冊地位于北京市朝陽區豆各莊黃廠西路1號A3棟二層2007,法定代表人為劉書菊。經營范圍包括組織文化藝術交流活動(不含演出);經濟貿易咨詢;設計、制作、代理、發布廣告;承辦展覽展示活動;會議服務;技術開發、技術咨詢、技術轉讓、技術推廣、技術服務;組織文物鑒定活動(未取得專項審批前、不得開展出境文物鑒定);銷售工藝品、珠寶首飾、黃金制品;教育咨詢。